LOADING
歡迎大家在2021年4/1-6/30期間,到7-ELEVEN門市募款箱投下零錢,或利用ibon便利生活站進行捐款,將可支持中華腦性麻痺協會推動腦麻兒就業培訓計畫。
人,無論年紀多大,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個孩子!
對於生活無法自理、行動相當不便的腦麻人士而言,在父母心中更是一輩子的牽掛!
能不能就業對每個人來說,是肯定與產生自信的要素,若長期無法生產,心理將受到嚴重負面影響,相對地也影響到生理,進而增加許多社會成本。
在腦麻協會的服務中,經常聽到腦麻會員告訴我:「只要有一個工作機會給我,哪怕一個月500元薪資,我都願意做。」聽了叫人好心酸,動作慢、張力高,要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職種,真的很不容易!
協會在身心障礙的就業服務將近20年,也連續得到勞動單位評鑑的優等,但在爭取保障就業中,主管機關問我:「你希望哪個職種來保障他們的工作權?」,我還真的無法舉例!因為沒有兩個腦麻人士的症狀是一模一樣的,建議不容易普及到通案,僅能根據個別化提供職務再設計,無法像視障朋友保障按摩的工作。
在職場上看到他們頭腦與一般人一樣,卻不能挑重物、動作較一般人慢許多,沒有任何雇主願意在工作上慢慢、耐心的等待,家長的心情真是焦急,「我走了,他怎麼辦」的心情反覆出現。
多數的腦麻家庭都是單一薪資收入,家中的父母總有一人辭職在家常年陪伴孩子就醫、就學,桃園就有一批家長趁閒暇時間,自己學習縫紉,做包包、車輔具的布做,如此既可照顧孩子又有微薄收入添補家用。
今年,因緣際會,透過社會企業結合了桃園這些家庭自組的萱藝新知關懷協會,以協助腦麻者就業為主軸,用家長與腦麻者1+1就業的模式擬定計畫,努力爭取7-ELEVEN的零錢捐,除協助腦麻家庭、腦麻者就業,更規畫到未來的就養,同時處理寶特瓶的環保問題。
更希望在專案中有經費研究探討腦麻者從小的教育、未來就業,家庭是如何了解、面對與訓練,從其中再訂定或研發可修正的策略,協助腦麻者職前自己及家人應有的準備,更期待能在職場上穩定就業。
這個專案,在就業的部分有「直接就業」與「就業研究分析」兩部分,「直接就業」就是由腦麻照顧者帶著腦麻者在同職場工作,我們稱為1+1就業模式。
而就業輔導員就腦麻者的特質進行了解興趣、評估能力、給予個別化的工作內容,使其能真正依照自己的狀況做適性的工作,領取屬於自己創造產能的待遇,增強信心。
「就業研究分析」則依腦麻個案的整體家庭進行各項問卷調查,如:醫療史、成長史、教育史…等的細節,統計出較多個案發展的脈絡,如:照顧者對模式、腦麻者本身主動性的養成、成長過程同儕的對待模式…等,進一步研討並訂定可以修正,使腦麻者在成長中有依循的管道,能有更好的發展!
除此,也特別針對照顧者與身心障礙者的心理給予適切的支持與輔導,期待他們的人生有著更美好的未來!
備註:目前全國身心障礙就業人數達到214,925人,但肢體需要大量協助的腦麻者就業率僅有16,764人,佔全部身心障礙就業的7.8%,勞動部對於身心障礙的就業有個開案的標準,而未達到勞動部開案標準的腦麻者只能待在庇護單位甚至長期閒置在家!
輕度腦麻者的就業,有時他們的創意與構思更勝一般人,比較具有競爭力;但是障礙程度為中、重度以上者,肢體動作、速度與其他障別相較,競爭力的強弱就顯得格外懸殊,加上對無障礙空間的需求較其他障別大,雇主在開缺上的意願明顯的缺乏,減少了許多腦麻者的就業機會!
「時尚」X「社企」X「永續」 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在台灣落地、發芽
零廢棄時尚 Story Wear 有感於時尚產業為「全世界第二大污染源」,而全球環境問題攀升之際,創辦了零廢棄時尚品牌,希望透過展覽、品牌演繹達到最具廣度的溝通.從探訪台灣回收站開始,到一個個拜訪在地的街角裁縫師、婦女團體,建構生產線,而這一切為了就是「讓時尚多一點溫暖,讓製造者說出他們的故事、讓消費者購買時瞭解惜物及道德消費的精神」。
而在這個社企創業的過程中,品牌很深刻的體會到「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有一個課題、一個角色,瞭解自己在這個生命道路上賦予的意義是什麼,並努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到最好,不管是誰,都能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樣的啟發來自於Story Wear商品的製作團隊; 他們是二度就業婦女、以及腦麻兒家庭的媽媽們.
身為一個零廢棄時裝品牌,每一個環節從清洗回收衣物、拆解衣物、拼接到縫製,每一個環節沒有這些製作團隊無法完成作品.而例如:這些腦麻家庭的母親們,在照顧家庭之餘,利用剩餘的時間以及自己卓越的裁縫技術,不怕辛苦的,一同一起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解決衣物廢棄的問題,成就了這樣的「零廢棄時裝品牌」我們如同生命共同體,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Story Wear。
這次中華腦麻協會與統一超商的零錢捐合作計劃,再次串聯起不一樣的零廢模式。Story Wear 思考著如何讓一件物品能夠如同國際環保認證Cradle to Cradle 訴求的理念結合,讓商品設計時就思考著如何可以讓商品永續的循環下去。於是,我們與研發公司團隊,不停的商討與研究設計出此次的作品,一個在生態系當中可以不停被循環使用的商品 – 回收寶特紗製成的可調節尺寸杯袋。利用統一超商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織帶、鈕釦,如此單一材質所製成的商品,當生命使用到了盡頭,可以直接丟入「塑料回收」分類,再次的被回收使用。如此,一次性要被丟棄的寶特瓶,得以重生,重生後的命運可以不停的被循環。
而這樣的循環商品,製作的單位是我們各界的非營利組織團體,每個團體都為在地的社區努力著:從關懷更生人、二度就業婦女到腦麻兒家庭,而此次的勸募主題,更希望能幫助腦麻兒以及他們的家庭,媽媽用卓越的裁縫手藝,為環境進一份心力,而捐款的費用還能幫助到腦麻兒的未來就業問題。
我們深信著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個使命與價值,結合社企、通路、社福單位一起,我們放大了各自的價值、更能為腦麻兒找尋出生命的使命.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程,謝謝一路上支持這樣理念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