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今年開學不收心,而是學放心
羅怡君
2021/09/11
教養

在朋友臉書看見有趣的說法:上個學期就像是一群人去歡唱KTV,唱得正熱烈高興卻突然莫名被切歌,猶如停電般斷裂的氣氛將一切迅速回歸平靜,再有不甘不捨也只能默默接受走出包廂,彷彿前一分鐘是意猶未盡的夢境。


很貼切的比喻;幾個月過去,我們終於能仰望燈泡裡微微發光的鎢絲,小心翼翼地迎來新的學期。燈亮了之後,有什麼也悄悄改變了呢?


疫情生活裡尚有經濟能力的大人們,或許還能逛逛網路商店下單解悶出氣,無法掌控自己生活的孩子們,完全得接受所有大人的安排,幾個月下來,每位孩子都是「生存高手」,雖然未必有三餐匱乏的「求生危機」,然而生活型態驟變,孩子們必須發揮各自特質才能安頓身心。因此開學在即,以往傳統的「收心操」也得跟著改變內容,才能應付「虛實切換」的後疫情時代:


一、 回顧疫情生活,覺察自身改變:

運用正向肯定的態度,邀請孩子覺察自己擁有的新能力。這些能力可能埋藏在「軟爛的生活作息」中,表面上我們或許只能看見孩子們對著電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接觸哪些新事物?同學們分享了什麼資訊讓他感興趣?

而這段期間,不論家長是否同意或喜歡,孩子們有完成哪些興趣探索或是作品嗎?


另一方面,還可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身高體重有長高長胖嗎?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也許性徵發育更明顯了?視力呢?體力呢?這些都代表著一種紀錄,即使生活看似毫無變化,時間卻仍然留下許多線索。在進行這項回顧時,親子雙方同時練習正念思考,不論疫情期間是否有許多擔心、衝突,如今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



二、 盤點心中期待的事、焦慮的事:

七月微解封時曾有醫學中心分享,有一部分的人因為微解封後必須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而感到焦慮求助身心科;相信不只大人,較為內向或高敏感的孩子們,一定也有這樣的情況。此時不妨邀請孩子與自己一起聊聊,畫出表格,將期待的事與焦慮的事列出清單,正視自己心中逐漸成形擴大的負面情緒;特別是線上社群互動可能改變既有人際圈,或是升上新年級新班級,面對未知的關係的確需要大人的關懷與協助。



三、 共擬開學新計畫:

以上兩個步驟結束,不妨打開行事曆,重新擬定策略、重新規劃開學生活,例如:若因應新壓力感到吃力,考慮刪減一兩樣才藝活動;若想要加強活動力與體力,也許加入體育性社團…;根據孩子的心事與自己意識到的優劣勢排定每日行程,才能有效紓解壓力,也才有機會達到更好的完成率。


看似平靜無奇的生活,早已默默改變了全世界,小至個人心靈、大至商業模式與政治生態,無一不受到挑戰。當我們面對新形態的工作與生活感到疲於奔命,別忘了孩子們其實是大人的「壓力承受包」,他們也需要一個機會靜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梳理潛在的壓力,學會收起焦慮、放鬆放心,繼續迎向仍然充滿希望的未來。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https://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