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食育敲敲門,好好吃飯很簡單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2022/05/20
教養

你家小孩也是讓人煩惱的三口組嗎?


現代食物資源豐富,爸爸媽媽的飲食擔心已經從上一代的「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轉變成這一代的「營養均衡最重要」。但雖然每個家長都知道要讓孩子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培養健康的身體等等,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引導教育,才能教出會自己願意吃得健康的孩子。若是遇到天生喜愛美食的孩子,當然會覺得用餐是個美好的事情。但若遇到不愛吃東西的孩子 (俗稱只願意吃三口飯的三口組),一時情急的父母往往用強勢手段逼迫孩子進食,反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美好的餐桌時光變調成高壓審判場,孩子反而落入「味覺厭惡學習」的惡性循環,就此埋下不良飲食習慣的隱憂種子。

 

動手做是最棒的食育課程


除了食物教育,「食育」涵蓋了知識、文化和環境,更是一種生活素養。食育觀念的養成,除了學校,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家長不只是孩子飲食的把關者,更是孩子學習判斷飲食選擇的引導者。最簡單的實踐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動手做不一定是實際料理,可以是親子共讀一本書、手牽著手共同上市場採買;可以是煮食之前,把新鮮蔬果交給孩子接觸、聞嗅的過程;可以是煮食之間,孩子在安全條件下協助清洗、切割食材,或觀察食材加熱變化,順便聞香料理的氣味;更可以是好好坐在餐桌邊,與家人共創美味美好的飲食記憶,讓好好吃飯自然而然成為每個餐桌的生活常態。


把握節慶好時機,打造快樂餐桌


每個不同的文化節慶,都有專屬的飲食亮點,譬如提到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就不能不提到粽子。或許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直接做粽子有難度,但用現成品,搭配有趣的勞作DIY,也是個很好的親子食育互動方式。除了認識粽子獨有的四方體,也可以加入認識原型食物-加工食材的連連看。一般來說,蒸煮後的粽子內餡往往已成同一色系,較難分辨餡料,但搭配可愛好玩教具,就可以用真正的食材對應圖卡,完成可以吃的連連看遊戲。

 

甚至,爸爸媽媽可以再提出延伸問題,跟孩子討論「這樣的粽子營養夠均衡嗎?」(註1)「是不是還要再加點什麼呢?」可能有的小孩會說「沒有蔬菜水果!」那麼我們應該把纖維包進粽子裡面,還是吃完粽子再吃個燙青菜,就能達到營養均衡的效果呢?

 

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練習自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透過討論,協助孩子建立營養均衡的選擇網絡。如此一來,家裡的廚房/餐桌就變成最快樂的食育教室,孩子自然會把快樂的遊戲陪伴經驗與美好的飲食觀念做記憶聯結。


立即下載列印「端午節包粽趣DIY」
雲端下載連結:
https://pse.is/46p7yc
ibon
列印代碼:HH20220520

 

食育是一個讓人變好的過程


「食育」是一個「讓人變好的過程」。藉由多樣性且充滿樂趣的教育手段,在兒童感官敏感期的學習黃金時機,讓兒童用身體五感(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手牙-觸覺、口舌-味覺),體驗學習各種關於食物的知識。一旦食育的觀念落地生根在兒童心田,其成長的生涯中,便會逐漸實踐在個人的飲食選擇能力、與群體的緊密歸屬連結、甚至環境的永續共好意識上。

 

所以,用好食育培養懂得擇食的下一代,便是為孩子、為家人、甚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註*

1. 我的健康餐盤網站(衛服部)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821

2.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集結親子料理老師、醫師、友善青農、幼教專家、日本食育師等專業人才,透過親子體驗、繪本互動、讀書會,希望讓0-99歲的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一起做好食育。(https://twfooducation.org/

 

作者/李玫翎  

擁有日本味育協會食育實踐規劃師資格,致力於推廣全齡食育、親子共,創辦小廚師樂作坊、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目前擔任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