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秋節是親子食育好時機
農曆8月15日,秋天第二個月的中間,因此被稱之為「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人月兩團圓,平常在外地各自忙碌的家人,總會為了這個特別節日回家吃團圓飯、一起賞月吃月餅。台灣人的中秋節有獨出於傳統的新風俗:烤肉。「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歡樂場景,深植人心。在一輪皎月下,全家歡喜的圍繞在烤肉架旁邊,互相幫忙準備食材、生火、烤肉、分食、搶食,讓這個日子充滿凝聚力又有儀式感,穿梭在全家人一起動作的忙碌氛圍中,中秋節是飲食教育的完美時刻。
選料烤肉學問樂趣一樣多
中秋節烤肉絕對不僅僅是好玩,而是可以從頭到尾讓孩子從選料、串食材、烤肉到清潔,踏踏實實完成的一件食育活動。
現在,就讓我們帶領孩子進行一場中秋節的烤肉食育吧!
選料與備料
從選料備料開始,帶著孩子認識關於食物的各種知識。認識食物的原型是第一步,例如豬肉排與魚片是原型食物,貢丸跟甜不辣則不是等等。。過程中可以跟孩子討論,如何做出正確的食物選擇及份量控制。就算是非原型食品也並非不能食用,食品加工有增加適口性、延長儲存時間及方便運輸等功用,在現代飲食環境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讓孩子了解不同食品的特性:例如:高油脂、高鹽、含多種添加物的食品,不是不能吃但份量控制很重要,偶爾吃且一次不要吃超過一份。蔬菜及辛香料蔬菜因膳食纖維含量高,且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增強身體保護力,幫助降低食材因高溫燒烤所產生的異環胺、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丙烯醯胺等致癌物質,吃多了也不會有負擔。
觀察與等待
烤肉的當下更是訓練孩子用觀察力以及耐力磨出真功夫的時刻。烤肉的工作目標是把食物烤熟和烤得好吃,但是「該觀察什麼」、「該等待多久」、「該怎麼做」、「該避免什麼」都是可以讓孩子不斷失敗、分析失敗原因、自由思考方法、討論、調整後再次嘗試的教育過程。讓孩子們從頭到尾完成烹煮一個食材,他們必須要打開五感觀察,並且理解等待以及反覆嘗試都是為了達到工作目標的一部分。
善用教具創造五感食育遊戲
在幼兒大腦的發展上,主管語言理解區的威尼克氏區(Wernicke’s area)比主管口語表達的布洛卡皮質區(Broca’s area )來得早,在適當的鼓勵以及引導下,孩子能理解的遠比能說的還要多更多(註1)。這次由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共同企劃製作的《中秋烤肉趣DIY》,就是中秋烤肉前最佳的親子食育教材。
★立即下載列印「中秋節烤肉趣DIY」
★雲端下載連結: https://pse.is/4e8eca
★ibon列印代碼:HH20220820
【烤肉趣DIY的食育教育】
1. 哪些食材需烤熟、哪些食材可以半熟食用的食品安全概念(註2)
2. 透過表情符合加強孩子對不同食材的感受
3. 跟孩子討論不同的食材的搭配及食用份量,例如:一個營養均衡的烤肉串是不是串一塊肉配上不同顏色的蔬菜及全穀雜糧類(如:南瓜、地瓜)
4. 運用剪貼著色訓練孩子的小肌肉發展
5. 收納袋的可愛小兔傳達一塊月餅切成多份,跟家人一起分享吃更沒有負擔等食育觀念。
6. 父母親可以引導孩子討論,一起延伸出更多的烤肉食材。
【延伸玩法】
1. 將食材黏貼於用完的咖啡攪拌拌或者吃完的冰棒棍當作烤肉串,更是生活中廢棄物再利用的示範。
2. 帶孩子觀察火焰,仔細觀察顏色分層,再選出對應的顏料顏色擠入夾鏈袋。將夾鏈袋夾入烤盤中,並讓孩子用手將顏料混合模擬火焰,是好玩又好看的五感食育玩法。
就讓我們一起發揮想像力,用食物過一個快樂又有食育深度的中秋節!
【註解】
1. 洪蘭 (2015)「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在中秋DIY食材中,需要烤熟的為:香腸、培根、貢丸、三層肉、牛小排、雞翅、魚;洗乾淨後不需全熟也可以吃的為:玉米筍、花椰菜、洋蔥、大蒜、柚子、月餅。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推廣兒童飲食教育,希望每個家庭透過不斷地創造孩子們與原型食物的美好回憶,在日常生活中用遊戲、繪本、親子烹飪、節慶習俗、產地小旅行等等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食物選擇能力。
作者 / 張文思
擁有台灣營養師執照,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雙主修營養、食品科學,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曾任保健食品開發、爾後在外商公司負責特殊營養品上市前政府與國外研發單位之間的交涉。成為媽媽後轉入親子食育領域,希望將專業營養知識融入有趣親子互動,成為家庭的健康養分,目前為協會資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