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老幼共讀 創造跨代共融的永續社會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陳宥達醫師
2022/10/14
學習

台灣人平均壽命80.86歲,逐年增加。但出生率卻逐年下滑,2021年新生兒僅15萬人,創史上最低。預估2025年65歲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2014年後,扶養比轉降反升,未來壯年人口照顧壓力將會更大,要創造永續的社會,促進兒童發展與延緩長者老化相當關鍵。

美國國家醫學院指出,受教育時間比吸煙或肥胖更能預測健康和壽命。醫療人員擁有專業知識,能在早期頻繁接觸大部分兒童家庭的機會,在推廣親子共讀促進兒童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我經常在親子共讀演講分享兒童發展,搭配不同年齡的兒童行為,家長可以有不同策略。同時,我在友善高齡、友善失智的講座,則是分享陪伴共讀可以延緩老化的大腦,失智症的介紹與預防。

2019年底的Covid-19的爆發,為了防堵疫情擴散,保持社交距離不斷被強調,但長期下來卻造成一些副作用,而良好的社交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如何拿捏,兼顧防疫又能維持正常活動? 其實,在家中進行親子共讀是最好的方式,可以維繫家人情感連結。特別是家中有長輩與孫子的家庭,可以藉由圖畫書、舊照片共讀,讓長輩回憶,找到幸福感與生命價值,達到提升長輩社交、傳承文化與創造跨代間的美好相處時光。


有一次,我在偏鄉巡迴醫療,看到一位阿公帶著孫子等看病,拿著手機給給懷裡1歲又7個月大的男孩看影片看了許久。我說:「阿公啊,兒科醫學會建議小孩子兩歲前盡量不用3C產品比較好!兩歲之後,一天使用不要超過2小時哦。」阿公笑了一下,趕緊收起手機。 我問阿公家裡有沒有童書?他說道:「沒有,就桌上這本農民曆。」,我翻開農民曆,發現有十二生肖的圖。我問兔子在哪裡?男孩很快用手指頭指著兔子圖案。我說:「哇! 你真聰明,要不要和阿公玩顏色遊戲啊? 」阿公很快就抓到技巧,指著桌上香蕉說:「這是黃色。」再指著農民曆封面說:「這是黃色!」接著指著玩具問孫子說:「這什麼顏色?」,孫子大聲說「黃色! 」爺孫倆人和樂融融,其實親子共讀很好玩,身旁的東西都是很好的素材,隔代教養更能從簡單的生活口語互動開始。

如何在家中進行老幼共讀呢? 首先讓孩子認識高齡議題,進而能更同理長者,再來分享彼此生活經驗,最後好玩快樂最重要。我們在評估長者時,常運用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及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共讀時,不妨將量表中的項目,如購物、交通、個人衛生、上廁所、煮飯、洗澡等評估項目,結合繪本場景進行討論。

以《媽媽買綠豆》及《OPEN!好朋友在哪裡?》這兩本繪本為例,書中的雜貨店(柑仔店)對現在孩子可能很陌生,但對長輩來說卻是永遠的記憶。比較兩本繪本,我們可以讓爺爺奶奶與孫子分享彼此的購物經驗做比較,詢問圖片裡的細節,運用數數、分類、比較等技巧進行討論。


        如何培養孩子對長輩的同理心? 可以利用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展臂閱讀協會聯名創作的《OPEN!好朋友在哪裡?》將這本繪本的生活場景,引導孩童思考,如何發現異狀與協助,營造友善高齡的環境。


看更多: OPEN!好朋友在哪裡繪本&DIY

https://www.goodneighbor.org.tw/diy_detail.aspx?id=200

 

《交通禮讓篇》

1.     討論高齡者特徵,例如視力模糊、聽力異常、步態緩慢、跌倒風險、骨質疏鬆等。

2.     協助告知司機,並提醒長者「慢慢來」,等車停好再起身離座,很多例子都是為提早刷卡而跌倒。

3.     讓每個座位都是長者的博愛座,營造友善高齡的交通場域。


《廚房安全篇》

1.     選擇簡單操作、具安全開關的瓦斯爐及電器用品,可加裝瓦斯外洩偵測器。

2.     危險刀具、清潔劑可放置於有安全鎖的櫥櫃。

3.     冰箱定期整理,檢視食物之保存期限,以免存放過期食物而誤食。

4.     廚房地板應注意保持乾淨與防滑,以免跌倒。

5.     協助兒童及長者參與日常生活,做簡單家務,如擦拭餐桌、洗碗等能力所及的事務,幫助建立日常功能及自信心。


《浴室安全篇》

1.     燈光要明亮,且保持通風。

2.     浴缸及馬桶旁加裝扶手,以利轉位平衡。

3.     浴室地板保持乾燥,可用防滑墊或貼止滑條。

4.     注意水溫調整,小心燙傷。

5.     避免讓長者與兒童長時間獨處浴室內,以免發生危險。


       老幼共讀過程中,可以加深參與者對高齡知識(K, Knowledge)的提升,從互動的過程裡,培養同理心的態度(A, Attitude),進而在生活中發揮友善高齡的行動(P, Practice),總有人說小朋友是老人家的醫生,而老人家豐富精彩的人生閱歷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透過老幼共讀,連結跨代的對話,從K.A.P.的改變來營造跨代共融的的永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