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食育冬至,一起來做感恩湯圓!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2022/12/19
教養

在24節氣中,冬至是重要節氣之一,過了冬至也代表下一個時間循環開始。冬至一般都在國曆12月21或22日,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對位於北半球的台灣而言,冬至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以前農耕時期,冬至前要將今年收成的作物好好儲藏完畢,人們會在此時節休養進補,全家人團聚感謝上天和祖先這一年的保佑,並祈禱來年能繼續平安順利,也因此衍生出許多冬至習俗,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吃湯圓,象徵圓滿、豐碩。

 

以往在冬至前,媽媽就要開始忙碌準備湯圓材料,現在無論是直接到甜湯店購買,或到超市買冷凍湯圓回家煮,要在冬至吃碗湯圓變得很方便。其實自己做湯圓並不難,2、3歲的孩子就能一起跟著做了,揉揉捏捏的過程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很有幫助,一起參與的過程也能讓孩子更認識食物,體會製作料理需要的辛苦,進而感恩、珍惜食物。對長輩來說,做湯圓不但是駕輕就熟的簡易料理,也能讓他們開心和家人孩子分享。因此除了購買現成湯圓之外,冬至是個很適合和全家老少一起動手共廚的好機會,在做湯圓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延伸的食育活動能和孩子們互動。

 

★用繪本營造節日氣氛

市面上或圖書館有許多介紹節氣或節日的繪本,在冬至來臨前一陣子,不妨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繪本或是讀本。像是蔡淑媖老師的「阿英的冬至」,描述了四歲的阿英看媽媽做湯圓的過程,從泡米、用石磨做出米漿、到搓出一顆一顆圓滾滾紅紅白白的湯圓,阿英覺得媽媽好像在玩黏土,到了冬至早上吃一碗湯圓就多了一歲!透過繪本導讀不但可以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也讓孩子對於料理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更多的了解。

 

★延伸對食材的認識

湯圓是用米做的,但是用平常吃飯的米嗎?帶著孩子上市場,看看有什麼不同的米,蓬萊米、在來米、糯米又分長糯米和圓糯米等等,一起從市場找到答案。這些米有什麼不一樣?問問家中的長輩,長輩們會很樂意跟孩子分享,平常吃的飯是蓬萊米(稉米)、碗粿要用在來米(秈米)、粽子通常用長糯米、而湯圓要用最黏的圓糯米。原來一樣叫米,有這麼多的種類!透過實際接觸及引導,讓孩子認識長久以來,順應著不同米的特性發展出各式各樣米食料理,這就是飲食文化中的一環。

 

★手作天然彩色湯圓

對孩子來說搓湯圓就像玩黏土,而且是可以吃的黏土,除了傳統紅白湯圓還可以加入各種蔬果泥增加顏色變化,光是加入地瓜泥就可以做出黃色、橘色甚至紫色的湯圓呢!有什麼蔬果可以使用呢?透過湯圓DIY的延伸,還可以帶著孩子認識蔬果特色,雖然市面上有許多色粉,但直接用蔬果泥最天然也能保留最多營養,至於食用色素則是能少用就不用囉!

 

★共享一碗感恩湯圓

一般湯圓都會搓成圓形象徵圓滿,但要怎麼搓圓其實也需要一點技巧,將一小球糯米糰放在兩手掌心中搓揉滾動,不能太過用力,長輩們的巧手就是最好的示範,全家大小一起搓湯圓,吃湯圓,讓冬至過的更有意義。從講故事、採買、製作到享用,每一段都是家人共享的美好時光,邊吃湯圓的同時也感謝家人一年來的照顧陪伴。

 

今年就讓我們一起來過個感恩的食育冬至!

 

《親子湯圓食譜—圓糯米版

材料

圓糯米:建議一斤,做好湯圓多的量可放冷凍保存。

步驟

1.     將圓糯米先浸泡一晚打成米漿,水量需蓋過全部的米至少10公分

2. 裝入棉袋中壓重物瀝乾水分。

3. 取一球放入滾水中煮至浮起當粿粹(已經煮熟具有延展性的糯米團,可以讓湯圓更Q彈,搓的過程也比較不容易斷裂)。

4. 將粿粹放回糯米糰中混合均勻成團後,搓成長條分小段再搓圓。

 

《親子湯圓食譜—糯米粉版

材料

糯米粉:半斤糯米粉(約300克),大概可以做50-60顆。

糯米粉重量:水=1:0.8(比例可自行調整,水越多口感越軟)

步驟

1. 將水慢慢加入糯米粉中攪拌均勻。

2. 用手將糯米揉成一團。

3. 取一球放入滾水中煮至浮起當粿粹,將粿粹放回糯米糰中混合均勻。

4. 成團後,搓成長條分小段再搓圓。

*若做小湯圓也可省略步驟3,但要注意米糰的保濕避免搓的過程乾燥容易斷裂

 

《彩色湯圓調色參考

糯米粉重量 : 水 : 地瓜泥 =1 : 0.8 : 0.5(比例可依喜好自行調整)

黃色 : 地瓜泥、南瓜泥。

紅色 : 甜菜根泥(紅色)、紅麴。

粉紅色 : 甜菜根汁、紅龍果。

綠色 : 抹茶粉、菠菜汁或其他綠色葉菜。

紫色 : 黑米水(浸泡黑米的水)/紫色地瓜泥

橘色 : 紅蘿蔔泥/橘色地瓜泥

藍色 : 蝶豆花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透過日常生活中遊戲、繪本、烹飪、產地小旅行、體驗活動等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每個孩子和家庭都可以學習好好吃飯、共享親子美好時光,培養出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食物選擇能力,維持身心健康,進而珍惜感恩這片土地,傳承飲食文化。 

 

作者 / 林慧君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副會長。主婦聯盟綠食育食育士,擁有中餐及西餐廚師執照。創辦煮煮日食育料理課,擔任多個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輔導顧問,致力於推廣台灣在地食材的親子料理及產地親子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