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孩子慢慢長大進入到團體生活後,越來越多我們難以掌握的情況會發生,當孩子回來告訴我們:「媽咪,我都沒有朋友」;或是開口抱怨功課、抱怨學校老師的種種,我們到底該用甚麼樣的心態與角色去回應才是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幫助呢?
「問題歸屬原則」是很好用的第一步,這其實是在一本經典的育兒教養寶典「父母效能訓練」中,作者湯瑪斯.高登所提出的,他告訴我們衝突發生時,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釐清這是誰的問題?當孩子被朋友拒絕時,很明顯的是孩子發生了問題,不是父母的責任,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運用傾聽的技巧,試著接住他的感受,在他同意下提出你的想法與建議,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曉以大義,或是急著要給方法、甚至想去學校和老師溝通,過度的介入反而會造成你的孩子得依賴你解決問題,最好的協助是將責任留給他自己去尋找並解決,我們的任務是幫他維持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不是幫他去打仗,更不要因為過度的介入讓孩子只想逃離你的掌控,關上親子溝通的大門。
如果是學校或朋友發生問題,我們可以視孩子的年紀與發展狀況,給予適合的協助。曾經有媽媽來求助表示就讀明星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因學校老師出的功課非常重,孩子本身雖然資質不錯,但自我要求很高,不斷擦掉重寫的情況下常常寫功課超過三小時,到晚上十一點都還沒辦法睡覺,一學期過後孩子出現拔頭髮甚至會自己打巴掌的狀況,讓媽媽非常心痛,這樣的狀況我就會建議要和老師做溝通,可惜媽媽試著和老師溝通卻無效,這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先拿掉我們對孩子功課或考試的期待,千萬不要再告訴孩子:「你再努力一點就可以考更好了!」、「老師用心良苦啊,這樣你們才會比別班厲害啊!」這些都可能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坦白真實地讓孩子知道你也覺得老師的功課量與要求並不合理,我們盡力完成但不須耗盡自己的一切,甚至因此感到過度的焦慮,讓孩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努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遠比完成不合理的要求重要太多了。
學海無涯,唯有在身心靈平安的狀況下,才能讓孩子的天賦得到最好的發揮;也唯有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理性、成熟、穩定的陪伴孩子,拿捏好問題歸屬後的處理原則,才能讓孩子在學校的問題能順利過關。